八百瓊僑赴國難
原標題:南僑機工用生命打通“抗戰輸血線”
八百瓊僑赴國難
滇緬公路最險要的一段。
幾位身穿制服的南僑機工在一排大型運輸卡車前留影。
滇緬公路路況極差,貨車經常遭遇事故。
南僑機工駕駛貨車行駛在滇緬公路上。
滇緬公路是一條緊急搶修的簡易公路,地勢險惡,路況極差。
在馬來西亞檳城的升旗山山麓的一座南僑機工紀念碑前,有一輛車牌號為“滇緬1939”的銅制貨車。
大型舞劇《南僑機工》劇照。中新社發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曉惠
編者按
10月29日,
全球最后一位
南僑機工蔣印生逝世。
80多年前,
3200多名東南亞華僑
突破日軍重重封鎖,
回到國內,
其中800多名
是海南籍華僑。
他們在炮火連天的
滇緬路上,
冒死運送
國內抗戰急需的
戰略物資,
用生命打通
“抗戰輸血線”。
1939年至1942年,
在滇緬公路上,
1000多名南僑機工
獻出寶貴的生命,
平均每公里犧牲一個人!
他們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
在那段艱苦歲月,
他們又經歷了什么?
讓我們通過檔案和后人的回憶
一起來認識“向死而生”的他們……
在??谑泻5楹尤牒?谔?,南北橫架著一座橋,建于世紀之交,以“世紀”命名,寓意連接著歷史與未來。在世紀大橋的東南側,矗立著一座雕像——兩名南僑機工手持扳手和搖把,背靠祖國、面朝南洋,仿佛凝視著歷史與未來。
南僑機工,全稱“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在抗日戰爭期間,3200多名華僑汽車司機及修理技術人員從南洋各地回國參與抗戰,在滇緬公路上搶運軍需物資,用生命打通“抗戰輸血線”。
2022年10月29日上午8時4分,世上最后一位南僑機工蔣印生在重慶市永川區去世,享年96歲。至此,南僑機工永遠地成為了歷史記憶。
在3200多名南僑機工群體中,有800多名是海南籍華僑(以下簡稱瓊僑機工)。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曾高度評價瓊僑機工:“海南地方不大嘛,但參加(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的人數多,這說明海南華僑是對祖國最關心的,是最愛國的,是最革命的?!?/p>
800多名瓊僑機工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那是一段怎樣的征程?當我們再次回望這段80多年前的烽煙往事,最堅固的石頭上留下的彈痕也漸漸抹平,然而,南僑機工感天撼地的英雄氣概、愛國情懷,歷經風霜雨雪的洗禮,依然锃亮。
國難當頭 一呼百應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硝煙彌漫中華大地。
隨著戰爭的逐步升級,抗日前線的軍火及軍用物資出現嚴重供應短缺。為了在夾縫中辟出生存之路,搶運軍需物資,國民政府決定打通滇緬公路這一唯一通道,并授命云南省國民政府于1937年12月組織20萬民工奮戰近一年時間,修建了滇緬公路。
1938年8月,滇緬公路建成。這條1146公里長的公路成了維系中國和東南亞兩大戰區的紐帶,承擔起運輸軍用物資的重任。大量軍用物資的運輸,亟需大量的司機和維修人員,但當時國內緊缺這方面人才,怎么辦?政府把目光投向海外。
彼時,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孔祥熙致電陳嘉庚,商請其在南洋代招募華僑汽車司機和汽車修理工。
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陳嘉庚于1939年2月7日發布《南僑總會第6號通告》,并在報刊上刊登通告,號召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共赴國難。
“一、能駕駛大型貨運汽車的司機及修理工;二、年齡在20歲以上40歲以下,持有當地(僑居地)汽車駕駛執照者;三、略識中文,略會講普通話,無不良嗜好……”機工招募條件一經發出,南洋各地華僑一呼百應,短短6個月,就有5000多人報名。
有的青年不會開車,便想方設法、臨時磨刀學習駕駛。南僑機工王云峰是海南瓊海人,1936年,他20歲時到新加坡謀生。為了應召回國參戰,他與幾個好友湊了一筆錢,合租了一輛小面包車,又請來教練爭分奪秒學習駕駛。經過幾個月的練習終于拿到駕駛證,得以報名參與機工招募。
有的青年放棄優渥的生活條件,果斷報名參戰。在新加坡一家英國公司任工程師的王文松是海南萬寧人,當時他已是當地富有聲望的高級技術人才。但一聽到南僑總會的號召,他自愿放棄優厚待遇和舒適生活,告別老母親和妻孩,還帶動一批海南老鄉,自備全套設備回國效力。
有的青年選擇與熱戀中的愛人分手,約好勝利歸來再相會;有的年僅十七八,卻虛報年齡只為符合報名條件;有的改名換姓瞞著家里回國;有的女扮男裝做當代“花木蘭”……
他們當中既有普通司機、修理工,也有富家子弟、工程師、大學生等,這群熱血青年懷揣著愛國救國之心,決然迎著槍林彈雨而去,他們把祖國遠高于生命的信仰注入靈魂,從那一刻起,西南險要的山川不再是阻擋他們的天塹,每一條河流都為他們吶喊,每一座山谷都銘刻他們的名字。
告別南洋 奔赴火線
招募工作得到南洋愛國僑團及華僑的熱烈響應,經過篩選,正式選出3200余名南僑機工,其中800多人是海南籍華僑。
“浴血奮戰滇緬戰場上的八百瓊僑,就是聳立在祖國大地上的八百座豐碑?!笔S聯原巡視員邢福孝說,海南是中國著名僑鄉之一,瓊僑素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
1939年,從南洋的春天出發,一支隊伍開啟了用鮮血寫就的史詩般征程。啟程回國時,港口和車站擠滿了歡送的僑胞,他們中有步履蹣跚的老父親來送兒子,有穿著嫁衣的新婚妻子來送丈夫,還有的機工含淚吻別襁褓中的孩子……他們知道,此行告別南洋,即將踏上火線,這最后溫存可能就是永別。
800多名瓊籍南僑機工先后分9批到云南,經過短暫集訓后,馬上投入繁忙的培訓技工、搶修安裝汽車、搶運抗戰物資等工作。
滇緬公路是為搶運軍需物資在短時間內修筑起來的路,路況極差,與其說是公路,不如說是土路。走這條路要越過高大的橫斷山脈,一路穿過云嶺、怒山、高黎貢山等崇山峻嶺,跨過瀾滄江、怒江等湍急河流。窄窄的路面多在陡坡峭巖上,頭頂青云藍天,腳下萬丈深淵,稍有不慎就會車毀人亡。
南僑機工回憶當年在滇緬公路上開車的情景,總說:“真好比走鋼絲!” “人人都要當一回‘亡命徒’!”
瓊僑機工羅杰曾回憶,一次他們剛參加完集訓,就被派去執行新任務,有一輛車上坐著他24位戰友,當行車至一處高峻的山嶺時,車輛不慎翻入江中,全車24名戰友無一幸存。
然而,“行路難”只是滇緬公路上的險關之一。在這條路上行車,人人都必須闖四關:一是險路關,沿途密布懸崖、峭壁、陡坡、急彎、深谷,摔下山崖,連尸體都難找;二是雨季關,滇緬公路突擊建成,路基未穩,西南多雨,一遇雨天行車猶如老牛拖犁;三是瘴瘧關,滇西至緬北一帶,素有“煙瘴之地”之稱,毒蚊猖獗,惡瘧流行,據1941年《新華日報》報道“平均死亡率每日約計七八人”;四是轟炸關,日寇為了封鎖滇緬公路,時常派飛機轟炸、空襲。
重重難關,擋不住南僑機工。他們前仆后繼,用生命來維系整個滇緬公路的運輸。
《華僑先鋒》第2卷第9期記載,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上平均每日的軍事物資輸入量保持在300噸水平以上,被譽為抗戰運輸線上的“神行太?!?。
天塹險途 機工無畏
據資料記載,在擔負抗日軍用物資運輸任務中,1000多名南僑機工因戰火、車禍和疾病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其中包括400多名瓊僑機工。
瓊僑機工羅開定是印尼華僑,回國后在華僑先鋒大隊任司機,駕車來往于滇緬公路上運送軍用物資。有一天,為了趕運軍火到前線,他深更半夜一個人開車翻越芒市境內的三臺山。當車行駛到半山腰,突然暴雨傾注,一棵大樹被狂風連根拔起,正好砸到車輛駕駛室。羅開定受了重傷,撲在方向盤上動彈不得。但他此時還惦念著滿滿一車軍用物資,便忍著劇痛伸手不斷按喇叭呼救,附近的景頗族老鄉聞聲趕到現場時,羅開定已英勇殉職。
在滇緬公路上,許多南僑機工都目睹了伙伴死亡的慘狀,親手埋葬了他們后,又繼續帶著他們未盡的遺愿和信仰踏上征程。
事實上,最難的時期是1940年10月后,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敵軍的炮火帶走了許多年輕的生命。
瓊僑機工王聲椿是從馬來西亞回國的第九批南僑機工,有一次他駕車從友誼關出發,途中遭到日寇機槍掃射。在槍林彈雨中,王聲椿左小腿被打斷,鮮血直流,他忍著劇痛從工具箱中拿出榔頭,把榔頭緊緊綁在腿根部,起到固定腿部的作用,硬是把車開回駐地。雖然從死神手里撿回一條命,但他也從此變成了“瘸子”。
一個陳姓的瓊僑機工,在保山路段,所駕駛的車輛被日機擊中,他的頭顱被炸飛,但他的身子仍穩穩地坐在駕駛座位上,雙手仍緊緊地握住方向盤……
硝煙和槍聲,鮮血和眼淚,信仰和生命,統統刻進這1146公里的滇緬公路。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1000多名年輕的南僑機工長眠于此。而那些幸存下來的南僑機工,一半回到南洋,一半留在祖國,繼續為了紅色的信仰行進。
青山依舊,斜陽幾度。走過烽火的歲月,望著來時的方向,南僑機工對家園的守望,今日,我們已在和平盛世中抵達。精神的火炬,依然在路的前方。
南僑機工事記時間軸
1937年
●7月7日,盧溝橋事變,中國全面抗戰開始。
●10月,南洋各地華僑共同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即南僑總會),陳嘉庚任主席。
1938年
●1月,滇緬公路開始動工修筑。
●8月,滇緬公路中國境內路段建成試通車,全長959.4公里。
1939年
●1月10日,滇緬公路正式宣布全線通車。
●2月7日,南僑總會發布第六號通告:征募汽車維修駕駛人員回國服務。
●2月18日至8月14日,前后3200余名南僑機工分9批回國參加抗戰。
1940年
●7月18日,英國執行綏靖政策,關閉了滇緬公路的緬甸段通道。
●10月18日,滇緬公路重新開放。開放后,日機無數次對滇緬公路進行轟炸。
1942年
●1月14日,中國國民政府令第五軍入緬支援英緬軍作戰。南僑機工奉命運送遠征軍入緬。
●3月8日,日軍占領仰光。
●4月30日,滇緬公路緬甸境內段終點站臘戌淪陷。
●5月3日,日寇攻入云南國門畹町,并沿著滇緬公路長驅直入。
●5月5日,日寇沿滇緬公路攻至惠通橋。國民黨守橋部隊炸毀惠通橋,將日軍阻止在怒江西岸,滇緬公路斷絕。
1943年
●200多名南僑機工參加遠征軍赴印度從事抗日軍事運輸工作。
1945年
●1月4日,中國軍隊攻克畹町,收復滇西失地,打通滇緬公路。
●8月15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6年
●10月至11月,南僑機工復員南返。據不完全統計,陸續有1000多人輾轉返回南洋,約占南僑機工總數的三分之一。至此,3200多名南僑機工順利完成回國參加抗戰的歷史使命。
文字/劉曉惠? 制圖/陳海冰